编者按:
2025年6月9日下午,由北京仲裁委员会/北京国际仲裁院(以下称“北仲”)、北京市律师协会(以下称“市律协”)、中国政法大学联合发起的首届仲裁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会暨第二届仲裁文化推广月闭幕式在中国政法大学成功举办。研讨会上,市律协副会长、北仲仲裁员张丽霞以“加强律师行业仲裁人才队伍建设”为题作主旨发言。全文如下:
律师和仲裁人才培养
仲裁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全周期、立体化的人才培育体系。从法学学子的理论启蒙,到执业律师的实战淬炼,每一个都是不可或缺的。今天,我将结合律师的实践,从三个维度汇报体会和思考。
其一,学科建设的现实困境亟待突破。在上周北仲举办的研讨会上,北仲秘书长姜丽丽致辞时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现场100余位法律从业者中,本科阶段接受过仲裁专业教育的近乎无人。这一现象暴露出仲裁学科在本科教育体系中的缺失,如何加强仲裁学科建设,构建科学完备的学科体系,成为当下亟待深入探讨与解决的重要课题。
其二,法律人才供需存在结构性矛盾。当前,我国每年法学院毕业生规模约达十几万人,就业形势严峻。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律师事务所人才需求旺盛。通过观察各律所公众号可见,每天至少有300家律师事务所发布招聘信息,法律人才尤其是优秀人才供给不足,呈现出“女生难求,男生更难求”的局面,这种供需错配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剖析并寻求解决之道。
其三,模拟仲裁项目成效显著。早在2009年,市律协联合北仲、中国政法大学发起“北京实习律师模拟仲裁”,当时策划过程中得到仲裁机构特别是律师仲裁员老师的鼎力支持,开启了全国实战模拟的新体验。首场庭审中青年律师们从“庭前不知所措”到“庭上义正言辞、从容不迫”的蜕变,至今历历在目。通过资深仲裁员“手把手”辅导,累计超1万多名名实习律师在模拟庭审中体会仲裁魅力。前两天在某仲裁论坛上,偶遇当年的模拟选手、现某仲裁机构业务处长。她至今仍然掩饰不住激动,说仲裁员庭后复盘中说的那句“你的法律检索非常好,眼神的交流沟通很加分”,不仅化解了她首次出庭的紧张,更坚定了深耕仲裁领域的职业选择。如今,当年的参赛青年已成为中流砥柱,印证了模拟仲裁不仅仅是技能训练,更是以专业温度激发仲裁认同感的“火种工程”。
市律协始终深耕律师人才培养领域,依托培训委、仲裁专业委员会和市律协各个工作委员会、专业委员会,逐步构建律师培训体系,打造“培训筑基、实战赋能、交流破壁”三维培养矩阵,始终将仲裁宣传和推广工作,以及人才培养作为委员会的核心工作。
自换届以来,仲裁专业委员会焕发出蓬勃活力,成员规模迅速扩充至150人。在人才培育体系建设方面,市律协打造了阶梯式分层培训机制,建立“入门-进阶-专家”三级课程库,面向青年律师开设基础课程;针对资深律师推出“细分专业”的前沿专题。例如,近期组织的怀柔高级研修班,聚焦行业前沿议题,为资深律师提供深度研习与思维碰撞的平台,实现了培训内容与律师职业发展阶段的精准匹配。
实战能力提升是培养工作的核心着力点。市律协创新搭建沉浸式实战平台,在近期仲裁文化推广月活动中,将传统中文模拟仲裁升级为“模拟仲裁+真实案例”英文双轨训练展示赛。这一转变不仅提升了律师的涉外法律实务能力,更通过场景化训练强化了其国际法律思维,获得行业广泛好评。
此外,为拓宽律师视野,市律协积极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交流体系。通过举办国内外高端交流论坛、设立专项研究课题等方式,推动律师群体参与国际法律事务研讨,促进中外法律实务经验互鉴。
深化协同创新
完善全链条培养机制
基于对仲裁人才培养现状的思考,现提出三点建议:
其一,共建仲裁学术交流生态。建议由市律协牵头,联合高校、仲裁机构及境内外专家,共同打造“仲裁实务沙龙”品牌,将典型案例、裁判要旨融入仲裁实务课程;推动资深律师走进高校讲台,兼任仲裁课程授课教师;同时选派优秀律师担任实习指导老师,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实践指导。此外,开发“仲裁云学院”,整合在线课程、模拟庭审系统、案例数据库等资源,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学习生态;建立跨区域仲裁人才交流社群,更大范围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其二,优化模拟仲裁实践体系。提议律协与高校深化合作,系统升级模拟仲裁项目。鉴于仲裁实务对实践能力的高要求,可将模拟仲裁纳入法学院学生必修课与实习律师培训体系,设定每人每年不少于20次模拟实践的标准。通过标准化、高频次的场景化训练,帮助法律新人快速积累实战经验,切实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务能力。
其三,创新实习律师培养模式。探索在现有实习律师培训机制中,嵌入仲裁机构实训模块。建议为实习律师设置为期三个月的北仲或其他专业仲裁机构实习安排,让其深度参与案件办理、庭审筹备等实务工作。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培养方式,将显著增强实习律师的仲裁业务能力,为行业储备优质人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仲裁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战略工程。市律协愿携手各方,勇担学科建设推动者、实践平台搭建者、职业发展护航者的使命,凝聚合力打造仲裁人才培养的“北京样板”,为我国仲裁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股票配资官网网站。
京海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