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娜 本报通讯员 杨登慧股票配资网
两个能够容纳直径16米盾构/TBM的超大工位并肩而立,两台龙门吊横跨车间,5.1万平方米场地年均最多可存放设备32台……这是中铁工程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工服”)位于广东清远的华南盾构再制造基地里的场景,近4年来,该基地先后完成42台次的再制造任务,包括为广州、深圳、福州等地重点轨道交通工程改造设备。
“再制造基地就像盾构机/TBM的全科医院,从刀盘修复到主驱动系统升级,可实现盾构扩径或缩径再制造、土压/泥水双模再制造、TBM再制造,变为能胜任新项目建设的装备。”中铁工服装备分公司总经理刘汶潭向记者介绍。
2024年,国家“以旧换新”行动全面启动,围绕节能降碳、超低排放、智能化升级等重点方向,将大规模设备更新纳入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布局,为机械行业转型发展锚定航向。
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中铁工服加大了对盾构/TBM领域的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构建起了从零部件检测与修复、再制造整机产品销售到售后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条,推动再制造产业向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除了华南,中铁工服还在德阳、宜兴、新乡建立了西南、华东、北方盾构再制造基地。一支由100余名研发工程师和300余名产业工人组成的再制造队伍,专注于再制造技术的创新与突破,让一台台旧设备踏上新征程。
造盾构机难,对盾构机的再制造更难。单台盾构机的零部件超万件,对单一部件的改造,也会对整机性能产生影响。而中铁工服通过持续创新,成功实现从“修旧如新”到“技术超越”。
盾构机/TBM再制造往往需根据地层条件及客户需求进行扩径或缩径。在杭州项目,将设备从开挖直径6.28米扩至6.48米;在重庆项目,将设备从开挖直径6.98米缩至6.88米……打开中铁工服研发的盾构工程工业互联网平台,能够清晰地看到所有在建项目的实时情况,近两年来,他们完成不同级别的扩径或缩径改造10台次。
“尺寸调整绝非易事,即使0.1米的变化,也会改变其关键受力结构。就像搭积木时改变一块零件的位置,整个结构都需要重新设计。”中铁工服总工程师梅元元告诉记者。
为提升再制造关键部件的利用率,践行资源循环与低碳理念,中铁工服还打造了工程装备精修中心,构建了从关键部件检测、拆解、维修、测试到售后的全流程体系。截至目前,已为客户提供超40台盾构/TBM关键部件的维修服务。通过建立“盾构核心部件再制造标准体系”,让设备循环成为新常态。
“相比更换新件,单次修复可节省数万元成本。”刘汶潭称,盾构刀具是掘进设备中的关键易耗部件,他们依托专业技术开展盾构刀具的高效维修、结构优化与定制设计,已累计完成盾构/TBM的刀具修复超3000把。此外,自主研发的液压泵试验台,通过模拟正常工况运行状态获取相关数据,对泵站整体性能全面评估,并进行针对性维修,可恢复至原厂标准。
据悉,近年来股票配资网,中铁工服先后完成290台次盾构机/TBM的再制造任务,涵盖了市面上8种不同品牌设备,服务于全国40多个城市地铁和铁路项目。目前,该公司正致力于将盾构再制造技术融入管网、水利、矿山等领域,实现从装备智能化到工程数字化的全链条赋能,让再制造业务成为循环经济的生动实践。
京海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